揭開古希臘面紗 - 雅典遊記

賴俐安
6 min readAug 11, 2019

--

1:1.61803398874 ...一直是我記在腦海的一串數字,可能是自身對數學的興趣,加上對自然界運作和所謂「美」的好奇,這串神秘的數字是我們人類花了幾千年嘗試用所謂科學的方式去理解自然的奧妙,包括鸚鵡螺,人體,颱風到渦狀星系再到蒙娜麗莎的微笑,金字塔和帕德嫩神殿等等都和她脫離不了干係。從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黃金分割到斐波那契數列,都是我們一步一步向「黃金比例」邁進的足跡,每次想到這些就更加感覺到我們的渺小,甚至不敢想像自己有一天能駐足在衛城一座座雄偉的神廟前,那會是怎樣的感覺。

帕德嫩神殿
帕德嫩神殿

以前世界建築史一定都會教到古希臘神廟的三種柱式:Doric / Ionic / Corinthian,那時候只覺得就是要記起來的形式,沒有再更多的想法,後來在西班牙也修了他們的建築史,才又知道更多的細節,包括平面的配置(內殿,門廊,後殿和密室),一般柱數的比例原則是n:(2n + 1),階梯的抬升,飛簷和簷楣的組成以及構造施工的方式等等,尤其有關衛城的地理位置,山門,神廟和劇場的配置及裡面的動線,讓我對整體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單純對單一的帕德嫩神殿有片面的了解。

一般神廟平面
一般神廟平面
構造施工方式
構造施工方式
衛城配置圖
衛城配置圖

在雅典漫步有種過分的悠閒,可能是當地人本身的腳步就不算太快,可能是陽光溫暖的剛剛好,可能是巷子裡常常看見懶洋洋的貓咪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又可能是自己很愛一邊走一邊吃著他們的Souvlaki(在雅典的兩天半,我就吃了兩次次,原本還想吃第三次的,可惜最後一天店家沒開“O Kostas”絕對是不可以錯過的店!),不知不覺也被感染了那種慢活氛圍。除了悠閒,更多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不停在現代和古代穿梭,市區走著走著也可以到走哈德良圖書館,古羅馬的阿哥拉,風之塔,不同於其他歐洲國家,雅典的歷史更佳悠久,加上古建築多為碩大的柱子和斷垣殘壁,所以那種悠遠感更加深刻和澎湃。而且在還沒有上去衛城的時候,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時候不管你在城市的哪個角落,一抬頭就能看見它,好像某種方向標矗立在崖上。

O Kostas的Souvlaki
O Kostas的Souvlaki
哈德良圖書館
哈德良圖書館
古羅馬的阿哥拉
古羅馬的阿哥拉
風之塔
風之塔
希臘東正教會(雅典最古老的拜占庭教堂)
希臘東正教會(雅典最古老的拜占庭教堂)

為了避開人潮,在要去衛城那天起了個大早,搭上地鐵,順便偷偷觀察身邊的上班族,就連到站下車,也要尾隨一下上班族進了哪間咖啡廳,點了什麼早餐,就是要和他們一樣,想要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和口味。滿足了口腹之欲,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上坡了,映入眼簾的先是狄奧尼素斯劇場,其實光親眼見到它就足夠被震懾了,陽光熠熠,照的舞台的格子鋪面和深淺不一的立面閃閃發亮,由上而下俯瞰,和諧,對稱的半圓形,整齊有致的階梯形座位以及襯在其後的雅典市景,美的讓人懷疑雙眼,尤其那個時間人還很少,少了嘈雜,好似一個人在和古希臘建築對話一般,能安靜地將磅礡的景色盡收眼底。

狄奧尼素斯劇場
狄奧尼素斯劇場

經過一連串跋涉,穿越了山門,好像進入了某種結界,終於看到期待已久的帕德嫩神殿,比課本上看到的它更加氣派龐大,雖然牆面,內部分隔還有雅典女神像都不復存在,但或許正因如此,清晰的柱位更襯托出它的氣勢,內心的悸動在決定將課堂所學一步步親眼驗證慢慢冷靜下來,能想像真的有個人癡呆的站在它前面,一根根算著柱子數量,從頭到腳觀察柱子每個部位,努力想看出破碎的飛簷和簷楣上的雕刻,甚至試圖用想像去還原它們,不用懷疑,那個人就是我。可能是捨不得離開這個慕名已久且好不容易抵達的神聖殿堂,也貪戀制高點的美麗景緻,所以直到旅行團們越來越多,幾乎佔滿了所有空地,才甘心離開。

終於抵達衛城的我
終於抵達衛城的我
厄瑞克忒翁神廟
厄瑞克忒翁神廟

順著路來到位於衛城山腳的羅馬古市集除了一般商業活動外,同時也有政治,宗教,文化功能,過去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在這裡發表演說,身在其中,不禁聯想到一開始雅典開創民主政治的先河,直至今日真正男女平等的民主,又是歷時多麼漫長的歲月和多少人的努力。晚上回到市區,回頭望見屹立千年的衛城,我想它不單單是方向標,它是一種信仰,就像只要抬頭望向遠方,就能清楚看見它得到內心的平靜和踏實一樣。

赫淮斯托斯神廟
阿塔羅斯柱廊
阿塔羅斯柱廊
車站前廣場
車站前廣場
宙斯神廟
宙斯神廟
奧林匹克運動場(大理石)
奧林匹克運動場(大理石)
雅典科學院(新古典主義建築三部曲之一)
雅典科學院(新古典主義建築三部曲之一)
希臘國家圖書館(新古典主義建築三部曲之一)
希臘國家圖書館(新古典主義建築三部曲之一)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