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內的自由,二戰後的溫柔--柏林遊記

賴俐安
May 15, 2021

--

所謂的”權力”就是我們可以決定生殺大權,卻又不那麼做,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裡說道。大多數人對德國的印象是精準自律但帶點冷漠,卻對足球極致狂熱,若是以歷史角度則是日耳曼民族、德意志帝國以及納粹德國。上一篇曾提到波蘭的舊城克拉科夫,其實在它附近的小城就是奧斯威辛集中營所在地,而當時沒有特別參訪就是因為在德國已經參訪過很多相關的地點,不想讓自己更難受,何況”辛德勒的名單”裡面有很多場景都是在克拉科夫拍的,尤其納粹把猶太人的墓碑拿去營地鋪路這段,雖然現在墓碑大多已被重新歸位,但克拉科夫的萊姆猶太會堂還能看有些面牆是用破碎的墓碑拼湊而成的,親眼目睹這歷史的痕跡和電影畫面相互重疊,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延續著猶太這個主題,我們來到了德國繼續深入歷史。猶太博物館是個你只要唸過建築系就一定在課堂上見過的作品,最著名的軸線、49根柱子與傾斜的地板以及滿滿的平面鋼製人臉……。一進入口我們就沿著樓梯向下,或許是心理作用也或許就是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的語彙,到了地下一切變的封閉、狹窄和見不到自然光的隔離感,眼前所見最清晰的莫過於「死亡軸」、「流亡軸」和「連貫軸」這三道光軸,再搭配銳角切割空間的不安定感,我們沿著路線閱讀著一個又一個心碎的故事。黑白色調是我們表達哀悼的慣用手法,所以基本上以前看到相關照片都只有黑白,直到我來到博物館,外觀是被切割破碎的灰色鋅版,而室內除了我們身上的衣服真的就只剩黑白。沿著死亡軸向上,終於能見到奚落的陽光像是微弱的希望慘淡的映在身上,如同危險交錯的生命線,頭頂上樑也是各種錯位,最絕望的是走到樓梯盡頭竟是堵牆,沒有僥倖的死路。再回到連貫軸,我們走到了那個鋪滿各種痛苦表情的鋼製人臉半戶外區,就是陽光從天井灑落也只見落寞的灰。踩著不穩的步伐,腳下發出框啷框啷的聲響,而聲音撞擊厚重的牆壁再反彈顯得更加清晰,就是離開了也能聽見它迴盪在整個建築物中,是淒厲的哀號抑或是警醒的敲擊聲?在安靜的博物館中更感覺到沉重。最後的流亡軸指向戶外的流亡之院,走在狹隘的柱列裡,還要顧及腳下的傾斜,猶太人的顛簸之路難以想像。市中心的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則是佔地二萬平方公尺,沒有太多的矯飾卻更顯肅穆,走進裡面高矮錯落,一個恍神就會和同伴走散,更深刻感覺到自己的妙小和歷史洪流裡的迷茫。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位於柏林附近,是二戰期間所有德國占領區納粹集中營的指揮總部所在地,算是我們最貼近這段歷史的一個點,園區很空曠,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自己能嗅到空氣裡的血腥味,只能一直安慰自己大概是陳年的鐵鏽味混合著自己的想像吧!床很小、廁所沒有隔間、傳說中的病理學解剖室、毒氣室、槍決室和焚化爐就近在眼前,看著泛舊的囚服、照片和一些私人用品,面對過於龐大的哀戚,更多的震懾和遺憾的那種木然。

猶太博物館交叉的光軸
猶太博物館交錯的橫梁
猶太博物館永久性的裝置藝術作品「落葉」
一面面三公分厚的人面鋼片
猶太博物館流亡之院
猶太博物館室內看交錯的開窗紋理
避免築巢的外窗做法
猶太博物館的六角星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走在被害猶太人紀念碑裡很容易一下就迷失了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上面勞動使人自由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圍牆及帶刺鐵絲網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佔地廣大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紀念碑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沒有隔間的廁所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澡堂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擁擠的睡鋪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戶外裝置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資料室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室內裝置

柏林是個大城市,一個承載著不管傷痛或者驕傲的現代大城市,見過普丹戰爭的勝利紀念柱、走過雷普托公園裡的蘇維埃戰爭紀念碑,來到恐怖地形圖(納粹時期的主要鎮壓機構),是個利用殘存的柏林圍牆規劃為開放空間的展覽,呈現出二戰時期人權最黑暗的歷史,警惕我們要永遠記住二戰的傷痕。還有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這裡保存了圍牆結構及當時的守衛瞭望台,甚至還能看到牆上殘留的彈孔,望著著名的”兄弟之吻”,或許再高的牆也抵擋不住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看著明信片上的舊照片大家排隊窺探圍牆的另一側,想必當時候對於東西德的統一抱有多大的期待,甚至不知道為什麼看著照片都能感覺到其中可愛,失手買了很多名為希冀的明信片。直到身為冷戰的重要標誌的柏林圍牆被推翻,也才終於迎來了我們現在所謂的和平新紀元。

普丹戰爭的勝利紀念柱
蘇維埃戰爭紀念碑
恐怖地形圖戶外展覽
恐怖地形圖展版和圍牆
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
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看板
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旁邊的室內空間

在古典與現代建築交融的柏林,走在盧斯特花園裡,能被古典的氣息圍繞,有國家美術館、柏林大教堂、柏林舊博物館…等,其中歷史博物館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它的入口意象和羅浮宮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由貝聿銘建築師所設計,大面的透空玻璃和韻律感的旋轉樓梯已抓住人們視線,再巧妙的運用視覺透視將新舊融合,對原本狹窄陰暗的巷道裡無非是注入了充沛的活力。記得我們到訪時是下午,光線和陰影隨著時間的腳步轉移,它們輕輕的印在了空間裡各種交錯的板上,就像是一幅幅動態的畫令人著迷。除此之外音樂方面,夏隆設計的柏林愛樂廳也是運用設計手法”讓音樂在建築物中心位置發聲”,打破傳統舞台規則;葡萄園式的舞台設計,把殘響時間控制在完美的範圍,非常可惜沒有安排到欣賞表演的行程,否則若是能欣賞到柏林愛樂在此表演,一定更令人振奮,畢竟他們來台灣表演時我也曾經從高雄跑到台北欣賞過,還像個瘋狂粉絲排隊要當時候指揮 — 賽門.拉圖的簽名,當時還是國小學生,拉圖看到我還跟我說你那麼小就喜歡我們的表演嗎?還親切的握了握我的手,讓我至今難忘!除了培養滿滿的文藝氣息,當然也不能也忽略現代建築的洗禮,佔地廣大的Sony Center,集合了電影院、餐廳、賣場、辦公大樓等功能,頂上的大型帷幕讓人不自覺一直仰頭欣賞它的結構造型,好像進到另一個次元,是有趣沒見過的具有包覆感的半戶外空間。不只如此,附近其實都是讓人目不暇給的現代建築,大多以鋼構、玻璃為主,在陽光照耀下閃亮無比,帶給人冷冷的科技感。

柏林國家美術館
柏林舊博物館
柏林大教堂
柏林歷史博物館入口意象--貝聿銘
柏林歷史博物館內部空間
柏林歷史博物館光影
柏林歷史博物可愛的旋轉樓梯
粉紅色的柏林軍械庫上方也有玻璃棚架
柏林愛樂廳--夏隆
柏林Sony Center外部像碉堡
柏林Sony Center大型帷幕構造
柏林Sony Center結合了電影院、餐廳、賣場、辦公大樓等功能

如果說來到柏林最想去的地方,Norman Foster的德國議會絕對榜上第一,總是在課堂上簡報裡的常客,特別好奇除了”發生在議會大廳裡的一切,不只應該攤在陽光下,更應該受每一位德國民眾的監督”這個撼動人心的說法,實際的運作,包括倚賴自然光線作為光源、追隨太陽行進路線而緩緩轉動的超大遮陽板、頂部鑲鉗的一片片太陽能光電板,以及生質柴油汽電共生發電系統的供暖運作,還有冷氣也是源自於寒冬低溫時儲存在地下的冰水儲存層,說是會呼吸的建築一點也不為過。第一次入內參觀是白天,很幸運的事前沒有預約但是當下補上空位,聽著耳機解說緩步向上,像某種朝聖儀式,還不敢走的太快,深怕遺漏了任何一個細節,一下看著底下的議會座位、一下嘗試在中間的拼貼玻璃中找出自己、還要時不時抬頭向上看那個遮陽板怎麼運轉,就連戶外的360度環繞景色也不能放過,可說是手忙腳亂,但是意外的驚喜是舊建物頂端有個出口能到戶外,無非成了市中心的瞭望台,望著新舊交織的城市紋理,井然有序中又帶有生命力,突然覺得或許德國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有距離感。在欣賞完白天的議會,也好奇這個玻璃穹頂在晚上又會是怎麼樣的容貌,就一股熱血的預約了一次晚上的參觀時間。第二次來到這裡不像第一次那麼慌亂,或許是是因為外面夜色讓我們更能專注眼前所見,沒配戴解說機之後,我們的步伐多了點輕鬆,走在裡面,居然還有點像是迪士尼遊樂園裡巴斯光年星際歷險的感覺,因為大多數人都選擇白天參觀,少了那些喧鬧,有種倚著夜空,天際間只剩自己和夥伴在這個迷幻的旋轉步道遊走的浪漫感,而頂端的夜景也是不可言喻的美好。以象徵和平自由的柏蘭登堡門為中心,和柏林電視塔形成一軸線,周圍除了有像是水晶球的德國議會、如貝殼般的世界文化之家、如同精簡版科技鐘樓的鐘琴塔、一看就充滿馬戲團氛圍的TIPI Theater,還有氣勢磅礡以板為主、挑高結構的總理府。就這麼剛好讓遇上了總理府的開放日活動,通過旁邊的橋,像是進到城裡的意象感,我們跟著人群排隊並經過相對嚴謹的檢查我們進到內部,從來沒想過我們居然能在這種地方自由活動,裡面的藝術品比預期多上好幾倍,走在廊道上還以為自己是在美術館裡呢!草坪上停著帥氣的直升機和重機,警隊的標誌在陽光的反射下更顯威風,配上環繞的大面積景觀綠地以及靛藍色河流,整個場景就像要拍電影一樣,再者開放日親民到一旁還有攤位、座位跟演奏會,真的很像是要出大事的電動作片風平浪靜的開頭(咦?)到了傍晚,經過附近的瑪麗-伊麗莎白呂德斯之家,兩者有種相似的整體性,所以整個區域像是放大了好幾倍,晚風徐徐,還有樂團在外面表演,配上燈光和河水交織閃爍,坐在岸邊, 好不愜意。

德國議會--Norman Foster
德國議會的超大遮陽板
德國議會戶外景色
德國議會的頂端
夜晚的德國議會
德國議會的底部會議室
夜晚的德國議會像水晶球
坐在德國議會頂端的我們
柏蘭登堡門
柏林電視塔
柏林世界文化之家
柏林鐘琴塔
TIPI Theater
經過莫爾特克橋來到總理府
德國總理府
德國總理府正立面
德國總理府有趣的植栽設計
德國總理府和悠閒的人們
直升機展示
施普雷河旁邊觀景步道設計
瑪麗-伊麗莎白呂德斯之家

其實在柏林的這幾天帶給我的驚喜不只是建築,更是人,總以為自己不會德文,德國人又有強烈民族性以及高冷感,大概會像在法國、西班牙…等地方一樣,只要不會說他們的語言,都會被回應以不耐煩的口氣甚至不被理會,沒想到完全沒遇到這種狀況,反而意外的在超市看不懂標示,隨便問人,都會被完整的用英文回應甚至帶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還有在鄉間搭錯火車,他們也都很著急地幫我們問到正確的轉乘方式,或許他們的肢體語言跟表情不會讓你感受到所謂熱情,也不會沒事隨便和你展開交談,但一旦對話,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善意,就和我後來在馬德里的德國室友一樣,一開始只覺得是有距離感、有禮貌的漂亮女生,相處之後才發現她有多可愛友善,而且是那種不失個性又有自己清晰價值觀的女孩,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英文普及率更高,所以不會因為畏懼而無法敞開心胸的交流。我們常常不自知地去貼標籤,不管是對事情抑或是種族,就如同我一開始說的那些對德國人的刻板印象,甚至是納粹時期他們對猶太人的厭惡。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開場不久就有猶太人說道” 多虧了那些牆,把那些充滿敵意的人阻隔在外面”,聽起來蠻讓人感到遺憾的,高牆阻擋的常常不只是惡意,更多的是自由和希冀,也就像是柏林圍牆一樣,是隔絕,更是種強迫。我們打出生就一直在學習,學習察言觀色、學習所謂的一技之長,而出了社會更是如此,我們學習如何和世界共處,像是電影裡一樣,學會妥協、學會饒恕,並期待有一天能成為那個”因為你的善行,生命才得以傳承下去”的主角。

柏林車站
柏林路上隨處可見有趣的建築
柏林路上隨處可見有趣的建築
柏林路上隨處可見有趣的建築
柏林路上隨處可見有趣的裝置
小夥伴們:)
保羅-勒貝大廈
剛好遇見市集正在布置
必吃的Mustafa’s Gemuese Kebab
Mustafa’s Gemuese Kebab
柏林伙食
猶太博物館死亡交叉

--

--